导入数据...
退役军人刘汉奎:奋战在田野 争做粮食安全守护者

      退役不褪色,再上“新战场”。进入5月,随着气温升高,水稻陆续迎来插秧季,在东坡区永寿镇报恩村,一名皮肤黝黑、个子不高的男子,正聚精会神地指挥着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,他就是眉山市吉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、退役军人刘汉奎。

image.png


     “我们从4月20日开始机械化插秧,到目前为止已经栽了700多亩,每天的用工量大约是三四十人,还有一千多亩预计在5月25日之前,全面结束大春生产。”刘汉奎指着眼前的一垄垄田地介绍到。

      提起刘汉奎,周边十里八村的农民无人不知、无人不晓。二十几年里,他坚守农业生产一线,激发军人红色潜能,谱写出了“农业强、农民富”的发展新篇章。

      刘汉奎,1962年出生,现年61岁。1980年11月,他应征入伍,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,1983年11月退役返乡。服役期间,曾两次被营、连评为“优秀士兵”。

      退役后,刘汉奎决定回乡承包土地种粮,然而,现实却泼了刘汉奎一盆冷水。“多年未开垦的荒田,草跟成人一般高,真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!”刚种粮时的艰辛场景,刘汉奎历历在目。

image.png

       由于当时的客观条件,加上农业生产不景气,他选择外出经商,开过火锅店,做过煤矿工......渐渐地在生意上小有起色。2008年回乡后,看到青壮劳力都进城务工,没人愿意土里刨食,周边土地荒芜、粮食减产,这让自小在农村长大、对土地有着深厚情结的刘汉奎触动很大。于是,他毅然决定回乡种地,先后投入200万元,承包土地200余亩,从事水稻、玉米、蔬菜、川芎等作物的种植。

      “手里有粮,心中不慌。”父辈的教导,刘汉奎始终牢记在心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刘汉奎把原来旱不能浇、涝不能排的低产田,改造成了田成方、林成网、路相通、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,种植面积更是从200亩扩大到2000亩。

image.png

      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。随着产业规模越做越大,刘汉奎成立了眉山市吉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,发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合作社,共同发展粮食种植,先后共流转土地面积2000余亩,带动100户近120余人就业,人均年收入达3万余元;年产蔬菜600万公斤,水稻250万公斤,玉米20万公斤,产值750余万元。

      “我从部队回来一直和土地打交道,从事农业生产二十余年来,深知粮食生产安全的至关重要。特别是去年,习近平总书记来东坡区调研考察,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我作为一位种粮人,深知肩上的责任与重担,同时我也是一位退伍老兵,退伍不褪色,要继续发光发热,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地把土地种得更好,牢牢地守住粮食安全底线,积极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。”刘汉奎说,泥土的芬芳是最美的气味,他将继续扎根乡村,为“端稳中国饭碗”,守护粮食安全而努力奋斗。